装修过程中,增项如同“隐形刺客”,常在签约后突然出现,导致预算超支20%-50%。从“水电改造加价”到“墙面找平额外收费”,增项陷阱防不胜防。本文深度解析装修增项的常见套路,并提供5大避坑策略,助你守住钱包,装修不踩雷。
一、装修增项的3大常见陷阱
低价签约,后期恶意增项
部分装修公司以“全包低价”吸引客户,却在合同中模糊关键项目(如墙面基层处理、瓷砖勾缝)。例如,某业主签约时合同标注“墙面刷漆”,但施工时以“原墙面不平整”为由,要求加收3000元找平费。
故意漏报必要项目
为压低总价,装修公司常漏报隐蔽工程(如拆旧、垃圾清运)、功能配件(如卫生间防潮处理、厨房止逆阀)。某案例中,业主签约后发现合同未包含“包下水管道”,施工时被迫支付800元隔音棉费用。
材料升级诱导消费
合同中约定“普通材料”,施工时以“质量差”“不环保”为由,推荐高价材料。例如,某装修公司将合同中的“普通乳胶漆”替换为“儿童漆”,单价从50元/㎡涨至150元/㎡,总价暴增6000元。
二、5大避坑策略,精准拦截增项
细化合同条款,拒绝“模糊表述”
要求合同明确标注“项目名称、材料品牌、规格、工艺标准、数量及单价”,避免“按实际发生计算”等模糊条款。
重点标注“增项上限”,例如约定“总增项不得超过合同价的5%”,超出部分由装修公司承担。
示例:水电改造需注明“点位数量、线管品牌、开槽深度”,防止施工时以“点位不足”为由加价。
审核图纸与报价单,确保“项目完整”
对比设计图纸与报价单,确认所有项目(如吊顶、背景墙、定制柜)均已列入,避免漏报。
要求装修公司提供“材料清单”,明确主材(如瓷砖、地板)与辅材(如水泥、胶水)的品牌、型号,防止以次充好。
选择“闭口合同”,锁定总价
优先签约“闭口合同”(总价包干),明确“除业主主动变更设计外,总价不变”。
警惕“开口合同”(按实结算),此类合同易因施工方随意增项导致预算失控。
分阶段付款,掌握主动权
采用“3-3-3-1”付款方式:签约付30%、水电完工付30%、泥木完工付30%、竣工验收付10%。
避免一次性付清全款,防止装修公司后期敷衍施工或拒绝返工。
保留证据,依法维权
施工前要求装修公司出具“增项确认单”,业主签字后方可施工,避免口头承诺。
若遇恶意增项,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、装修行业协会投诉,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。
三、终极建议:装修前做好“功课”
提前了解市场价:通过装修平台、业主群获取本地报价,避免被“低价陷阱”迷惑。
选择口碑装修公司:查看企业资质、案例与用户评价,优先签约“先装修后付款”模式。
保持冷静沟通:增项需求需理性判断,避免被施工方“危机营销”(如“不升级材料会危害健康”)诱导消费。
记住:装修增项的本质是“信息不对称”与“合同漏洞”。业主需通过细化条款、严格审核、分阶段付款等方式,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。 毕竟,装修的终极目标是打造理想家,而非与装修公司“斗智斗勇”。